【老兵永远跟党走】一位海军退休老兵的回忆

孟昭岭口述  汪世权撰稿

发布日期:2021-07-08 16:40 来源:芜湖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作者:陈孟浩 浏览次数:

2021年5月22日, 笔者在芜湖军休中心第二干休所里寻访了海军退休老兵、共产党员——孟昭岭同志。孟昭岭是山东省寿光县人, 1935年10月出生,今年86岁。

问起当年参军是否后悔, 孟昭岭坚定地说:“不后悔,国家需要,我从不后悔”。问起现在的生活条件,老人高兴地说党和国家并没有忘记我们,每年政府都会慰问我们,衣食住行都有了保障,要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老兵的照顾与关怀。老人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国家和党的感激之情。问起当年在军中的一些回忆, 老人说,他1954年7月参军、1961年5月入党。1955年11月在青岛五海校(现在的青岛舰艇学院)毕业分配到东海舰队“瑞金”舰从事机电工作,1960年5月调海军技术部,1960年9月在423厂担任驻厂军代表室技术员、437厂军代表,1965年6月在大连海校学习、参加院校整风,9月调425厂参加“四清”运动,1966年在437厂担任驻厂军代表,1968年6月在425厂担任驻厂军代表,1975年6月调9308厂担任驻厂军代表,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两次,获得嘉奖6次。1982年6月副团职退休后被移交至芜湖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第二休养所,1996年5月当选干休所管委会主任,并在这个“奉献无报酬”的岗位上工作了二十多年。忆往事,老人最骄傲的就是1962年周总理来厂视察,孟昭岭当时作为驻厂军代表向总理报告军工产品研制情况;最难忘的就是1958年1月8日的一次护航。

采访当天,孟昭岭老人显得精神矍铄,较为健谈,当他拿出自己写的《建党百年有感》诗时,回忆起了许多自己在部队时经历过的事情。


难忘的一次护航

时间回到1958年1月8日,孟昭岭清楚地记得那是自己从青岛五海校毕业,分配到东海舰队护航舰第六支队“瑞金”号军舰负责机电的日子。他说,这艘军舰原是国民党海军接收的日军护卫舰,取名为“长春”号,国民党撤逃台湾离开上海时,将其沉入长江口海底,后来由我海军打捞修复后,更名为“瑞金”号,当时成为东海舰队的主要舰之一,先后曾护送刘少奇主席视察舟山,接受过叶剑英、许世友等中央军委领导人对东海舰队编队训练的检阅,多次执行并完成护航、护渔任务。全舰曾荣立集体二等功。

孟昭岭一字一句、清晰有力地说:“在我三十多年的海军生涯中,舰艇生活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,其中的一次护航经历,让我至今难以忘怀”。

据孟昭岭回忆,那是1958年元月,他所在的舰奉命执行护卫前苏联测量船的任务。舰艇从上海吴淞口出发,沿我国领海的外边线直航向北。他说,当舰行到青岛海域的五条沙航区时,遭遇到强台风,测量船已被召回,风越刮越大,很快达到10级以上,舰艇逆风行驶,风大浪高,一千多吨重的军舰,一会儿被巨浪推上巅峰,一会儿又被抛入谷底,风浪卷带起的海水重重地摔落在甲板上,很快甲板上就结起了厚厚的冰,随着桅杆上结冰层加厚,很快形成一个锥形大冰柱,甲板上的水兵在“溜冰场”上作业,机舱里的水兵也随着舰艇摇晃,身体不断地摆动,各种仪表根本无法按常规记录,一贯严肃认真的机电长,只能无奈地斜靠在空气柜边,用手势指挥。炊事员也无法做饭,就是做了也无人能吃,全舰一百五十八人,除舰长和一名轮机兵晕船较轻外,其余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晕船反应。一个个面容憔悴,筋疲力尽。一眼望去茫茫的海面上看不见一只船,偶尔见到几只海鸥在海浪中博击,一会儿随海风凌空而上,一会儿又飘然而下。

孟昭岭说着说着咳嗽几声,我赶紧给他续点水,让他不要太激动,他说了声:“谢谢。”接着他说,桅杆上的冰继续在加厚,甲板上的冰在堆积,导致雷达室外的叶盘形天线时而失灵,十几个小时过去了,船员的身体已极度虚弱,但风浪依然不减。危险的处境使大家的神经紧绷着。

“瑞金”舰在狂风大浪中逆风行驶,舰长林培祥、航海长张为以及机电部门的人员都使出浑身解数,极力保持着舰艇的稳定性,以确保舰体摇摆在安全角以内,顶着风浪前行,以减少舰舷的受风面积,虽然已减到最低航速,但还是驶进了韩国的海域,从望远镜里可以清楚看见仁川港,那是当年美军侵朝登陆的地方,当时我们与韩国仍处于对立状态,他们发现我们的航行轨迹后,即刻派出两艘高炮舰,对方清晰可见,舰长随即按响了一级战斗警报,顿时全舰指战员,立即从极度疲惫状态中,迅速进入各自的战斗岗位,刹时九门主副炮扬起炮身,对准敌机敌舰,在零下七八度的甲板上,主炮的装填手只穿着绒衣绒裤,扛着近三十公斤的炮弹装填,瞄准手对着目标踏着击发键,只要一声令下,炮弹即可出膛,面对着敌人、敌舰,全体指战员的情绪顿时高涨起来,舰长请示随舰执行任务的张发堂大队长:“我有信心把上面的飞机打下来,打不打?” 大队长轻轻摇了摇头说:“人不犯我,我不犯人,这种环境对我们不利,如果开火,吃亏的是我们,这是公海,对外交也不利,不能给周总理添麻烦。”这种一触即发的局面维持了大约近一个小时,这时风浪也逐渐减弱,经过油水舱的调整和全舰人的同心协力,“瑞金舰终于获得了安全转向的机会。

终于返航了,大海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,全舰人员异常兴奋。孟昭岭回忆,当舰艇驶入祖国的领海时,水兵们高兴地唱起了“祖国的河山遥遥相望,祖国的河山召唤儿郎,祖国我们远航归来了。”孟昭岭激动地说:“整整六十多年过去了,每当回忆起那次护航,那次与惊涛骇浪的博击,与敌机敌舰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场面,让我终身难忘”。


周总理来到我们中间

1962年,我国当时还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在接到传达“新华社关于蒋匪妄图窜犯东南沿海的通报”后,内地各兵工厂都在加班加点加大生产,积极做好反击的后勤保障工作。当时孟昭岭所在的兵工厂,名义上是电机厂,但主要是生产炮弹,同时还担负一项海军尖端产品的试制。当时的生活很艰苦,驻厂军事代表与职工同吃同住,主食主要是高粱米、略加细粮,大家面对暂时的困难都能正确的理解和对待,一心扑在工作上。回忆起往事情境历历在目,孟昭岭说:“工人的积极性非常高,他们真的是视厂如家!”

孟昭岭说,驻厂军事代表室张总代表是1933年入伍的老红军,个头不高,说一口四川方言,其举止有着十足的军人风貌,说话随和风趣,对大家很亲切,干部战士关系密切融和,他经常给大家讲形势。回忆起当天,孟昭岭仍难掩兴奋。他说,那天在学习快要结束时,总代表笑嘻嘻地对大家说:“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,明天下午有中央首长来厂视察工作。”大家急忙问“哪位首长?”张总卖了个关子,“现在保密,明天下午你们就知道了,但要注意,首长这次来,不到厂部不到代表室,只到车间,大家要去必须着装整齐,举止端庄,注意仪表,首长不伸手,不要主动去握手,车间照常生产,要协助保卫部门,维持好秩序……”大家听了都高兴极了。

据孟昭岭描述,第二天下午,他们早早到达生产车间,一同前往的还有陆军军代表,天气虽然有点凉,他们还是穿上了海军上白下蓝的服装。时间到了三点,几辆轿车驶进了厂区,市里领导,厂领导和总代表陪同着中央领导进入车间,瞬间一张熟悉亲切的面容进入了他们的视野。

“啊!周总理!是周总理。”“哦!还有邓颖超大姐!”

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,周总理来到了工人们中间,大家停下了工作,激动地热烈鼓掌欢迎,周总理不停地向大家招手致意。厂党委郭书记示意同志们继续工作,于是大家一边熟练地干着手头的活,一边用热切的目光注视着敬爱的周总理。

这时总理手指着一些工人问郭书记:“她们是新来的吗?”

郭书记答非所问地回答说:“她们都想看看周总理。”

原来总理问的这些人其实是厂里的医护人员,听说总理这次只视察车间,她们得到消息后,为了见总理一面也来到工人中间,因为都穿着白色工作服,她们对手中的活显得无所适从,这一细小的动作,当即就被总理看了出来,大家由衷地敬佩总理的洞察力和幽默感。

这时只见总理来到一位老工人面前,看了操作后和蔼地问道:“老师傅今年多大了?”

“64了。”

“哦,我们俩同龄啊!” 总理微笑地说道。跟随记者立即拍下了总理与老工人握手的镜头。

总理视察时,看到了着装整齐的军代表,便健步走了过来,和他们一一握手,并回头手指着邓颖超向军代表介绍道:“这是你们的邓大姐。” 邓大姐笑吟吟地向我们点头致意,并和我们亲切握手。

周总理接着说:“这里还有我们海军的同志?”

张总代表回答:“这里有海军的尖端产品。”

“什么产品?”总理追问道。

“是5079。”

“哎,对我你们还保密吗?不要说代号。” 总理诙谐地说道。

张总指着孟昭岭说:“小孟回答。”

孟昭岭立即将产品的具体名称向总理做了汇报。

总理听后说道:“这是绝密产品,你们的工作很重要,在这里工作、生活比较艰苦。”并关切的问:“你们在这里生活习惯吗?”

孟昭岭回答:“开始不习惯,现在好多了。”

“开始怎么不习惯?” 总理问道。

面对敬爱的周总理,孟昭岭直率地说:“原来在舰艇上吃的是海灶,现在在工厂吃高粱米,经过两年的锻炼早就习惯了。”

总理听了满意地点点头,并接着说:“现在国家还处在困难时期,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!”

在和总理交谈过程中,孟昭岭发现总理上衣的领口处打了补丁,密密针脚清晰地映入他的眼帘,一股由衷的敬意顿时涌上心头,这是一位共和国的总理啊!孟昭岭的眼眶湿润了。

周总理在车间视察了近四十分钟,考虑到总理还有别的事情,在随行人员的提醒下总理结束了视察,周总理乘坐的轿车缓缓地驶离了厂区,大家依然随着车子送行,车子开远了,远得只看见一个黑的点,送行的人们还是久久不愿离去……

时隔59年,孟昭岭说起周总理来厂视察的情境眼睛仍然有些湿润,他说:“总理走了,多少年来,他的音容笑貌依然留在我的心中,永远不能忘怀”!

星移斗转,岁月流逝。时隔五十多年,笔者采访昭岭老,感觉到军舰生活早已深深烙在他的脑海里,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老人家说:“现在祖国强大了,我们为此感到自豪和骄傲,我们要铭记历史,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,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