湾沚区:“兵书记”建功乡村振兴“新战场”
董道全,男,汉族,党员,1979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红杨镇,现于红杨镇兴塘村任党总支书记、村主任一职。
董道全出生于红色军人家庭,父亲,兄长们,皆在年轻时到部队上进行锤炼自我,感受红色熏陶。因受家庭氛围的影响,年轻时候的董道全毅然参兵,曾在上海市南京路上好八连所在部队服役,服役期间多次受到表彰。以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为座右铭,时刻不忘自己的初心与使命。
一、土生土长,不忘浓浓乡愁
“我在兴塘村土生土长,是一名退伍老兵,之前在上海工作。我一直很关心家乡的发展。”董道全于2018年回到村里工作。他回忆起四年多以前的情形——那时,村里发展情况滞后,无论基础设施还是产业情况都不容乐观。
就在这样的条件下,董道全带着妻儿毅然回乡,一回来就挑起村主任的重担。“我回来后就干了一件‘大胆的事’,村里一家家跑,一家家问群众的意见,整整写满了3张纸!”董道全很快梳理清老百姓最关心的事——基础建设问题。“这三年,我们把所有农业用水管网全部打通,保障了农业生产;修了近5公里的路,改善了村里出行问题;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……”让董道全颇为欣慰的是,当初三页纸上95%的问题如今都已解决。
二、善于思考,立足家乡发展
董道全的思路很清晰,搞基础建设的同时,产业也得抓。“产业发展必须立足我们村的特点。兴塘村在青弋江畔,村里水塘众多,自古发展传统种植业,生态环境特别好。”
“过去这几年,我们在做的事情,是全力支持有能力的大户发展,逐步找出有优势的农产品。”董道全说,过去村里状况是,十几个大户“各自为政”,发展能力散、市场竞争力弱、产业集聚优势不明显。回村以来,他鼓励这些大户形成合力,抱团发展,一起把村里的农产品做大做强。与此同时,董道全认为,大量的塘口资源不能闲置,他深入村组农户,鼓励大户种植莲藕,因地制宜发展莲藕种植业,这几年村里鼓励大户种植了100多亩莲藕,农村收益渠道得到拓展。同时,但他还在考察芦笋等其他经济作物,逐步发展芦笋种植业。
董道全对于家乡的规划还有很多——“乡村振兴,不仅要‘产量’更要出‘产品’。目前,该村已有成立了党组织领办合作社,下一步将优化产业结构,集中发展,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,带领群众共同致富,把共同富裕落到实处。
三、走村入户,热心服务群众
当得知七吴组上海下放户张奶奶住房条件差时,又没有经济能力新建房屋,董道全积极主动的想办法,争取专项资金,终于让老人家住上了新房。当董道全每次下班经过她家门口时,张奶奶总会站在门口,拉住董道全的手,亲切的说:“书记啊,你来啦!要不要进来坐坐啊,来喝口水再走啊!”不仅是张奶奶一户,当得知村里谁家房屋危险,住房困难,他总会第一时间上门查看,询问情况,努力想办法帮村民解决问题,同时全村独居老人逐户摸排,对用电用火安全隐患,全部整改到位,保障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在环境整治工作中,按照相关的文件要求,根据村里实际情况,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,率先召开乡贤会,发起党员带头,乡贤助力,百姓参与行动,捐款达200多万元,董道全坚持走在最基层,每天早上五点钟出门,在整个兴塘村走上一圈,看到谁家的门口乱堆乱放,看到村子哪里不整洁,就带领党员群众一起干,身体力行的将五清一改推行下去,挨家挨户解读政策,协调矛盾,经常加班到深夜。任劳任怨,在他的带领下,兴塘村在2019年的人居环境整治中多次召开“县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”“镇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”,村集体荣获“县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”“镇级人居环境整治连续2年第一名”,其本人荣获“红杨镇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个人”。现兴塘村已率先实现全村亮化,保障百姓夜间出行安全,提升幸福感。
在疫情防控期间,董道全同志带领村两委,发动党员群众,筑起人民的高墙,他首当其冲发起捐赠活动,联系党员乡贤,助力兴塘。在2020年防汛工作中,他身先士卒,冲在一线,24小时坚守在风雨中,防汛20多天来,从未进过一次家门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担当与使命,成为防汛抢险第一线群众最靠得住的人。
“家乡是我的‘新战场’,振兴家乡是我的新使命。”回乡四年,眼看着兴塘村从一个发展平平的村庄,发展为经营性集体收入突破50万元的强村,董道全始终将人民的幸福感,获得感排在第一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