芜湖市全力做好清明祭英烈服务保障
芜湖市创新开展“赓续·2025·清明祭英烈”主题宣传教育活动,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融合、部门协同联动、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,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、数字化追思平台、精准化服务体系,营造全社会尊崇英烈、赓续红色血脉、传承革命精神的良好风尚。清明期间,全市各类烈士纪念设施共接待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等400余个,祭扫群众10余万人次。
广大群众在芜湖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纪念活动
一、强化统筹协调,织密祭扫服务保障网
高位部署,完善“协同联动”责任体系。召开清明祭扫服务保障会议,强化公安、交通、文旅、网信等部门协同联动和信息共享,严格“日报告”制度,完善《清明祭扫服务保障工作方案》,组织方案演练,强化值班和保障力量,明确任务、细化分工,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到位。
设施焕新,打造“庄严肃穆”纪念环境。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提质行动,投入1000余万元,对繁昌区烈士陵园、李家发烈士碑维修改造,提升红色教育阵地功能。开展零散烈士纪念设施整治专项行动,加强清明期间巡查力度,集中整治周边杂草、碑文不清等问题,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,营造庄重肃穆、安全有序的祭扫环境。
4月1日,繁昌区烈士陵园完成提质改造重新开园,学生为烈士墓献花
便民服务,畅通“线上线下”祭扫通道。开通“清明祭扫服务专线”,为烈属提供政策咨询、预约接待等“一站式”服务。广泛宣传文明祭扫、异地祭扫和优待政策,印发《文明祭扫宣传手册》《优待证服务手册》等资料1万余份。开通祭扫预约电话,设立接待服务站点,免费为祭扫群众提供鲜花、药品和讲解服务,提供代祭扫服务342次。依托门户网站设置中华英烈网、江淮祭英烈、芜湖市网上祭扫平台跳转链接,积极引导网上祭扫、文明祭扫。
二、创新载体形式,构建红色教育新矩阵
红色宣讲,让英烈故事“声入人心”。打造红色教育“移动课堂”,邀请“全国模范退役军人”李家英、一等功臣王建一等英雄模范走进烈士陵园,将红色教育带到群众身边。深入开展“英烈进校园”活动,通过“英烈人物事迹展”、专题讲座、主题班会等形式,向广大学生传播英烈精神。开通“周末剧场”,展播红色电影,让观众在光影中感受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。
“全国模范退役军人”李家英在李家发烈士碑下宣讲哥哥李家发的故事
青春行动,以实践教育“凝心铸魂”。组织大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,在烈士纪念馆开展讲解服务,累计讲解80多场次,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。创新开展“我心中的英雄”绘画活动和“墨香寄哀思”书法活动,用笔墨书写对先烈的崇敬之情;邀请大学生诵读家书,精心创作并演绎红色情景剧;开展“大手牵小手”为烈士墓碑描金及擦拭烈士墓碑等志愿活动;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前往烈士陵园开展主题团、队日活动,南陵中学连续10年徒步前往李家发烈士碑举行祭扫纪念仪式。
湾沚区小学生在烈士陵园开展“我心中的英雄”绘画
科技赋能,用数字技术“唤醒记忆”。推出“线上祭扫平台”,开通“VR陵园”,设置“虚拟献花”“在线留言”等功能,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,实现“云端寄哀思,指尖传敬意”。打造VR“沉浸式”展馆,运用数字技术“云参观”红色展馆,通过VR实景展示和互动体验,让历史场景鲜活再现,为传统祭扫活动注入科技元素。
三、聚焦精准服务,绘就烈属关怀暖心卷
走访慰问,传递“零距离”温情。广泛开展节日走访慰问,送去政府的关怀和温暖,聆听烈士的故事,把红色教育搬进烈属家中。清明前夕,精心策划并开展“我替烈士看家属”“情暖英烈家 健康守护行”“为烈士画像”等活动,致敬英烈,关爱烈属。
弋江区开展关爱烈属健康行动
长效帮扶,构建“全周期”保障。设立困难烈属帮扶资金,每年集中在清明、烈士纪念日和春节期间开展困难烈属关爱帮扶专项行动,秉持“应帮尽帮”原则,截止目前,累计帮扶困难烈属112人次,发放帮扶资金近30万元,为3名烈士子女申报助学金1.5万元。
强化服务,厚植“全社会”尊崇。做好烈士亲属异地祭扫组织服务工作,保障6批14位烈士亲属跨省祭扫,完成6位来芜祭扫烈士亲属的食宿接待保障。拓展优待证使用场景,优化交通优待服务效能,持优待证烈属刷卡可直接进站乘坐轨道交通,出行更加便捷。征集烈士亲属写给烈士的家书6封,在纪念活动现场诵读,传递烈士亲属对烈士的思念之情。
安徽师范大学学生诵读家书
传承是最好的纪念,奋进是最深的告慰。芜湖市将以清明祭英烈活动为契机,持续深化英烈精神宣教、烈士纪念设施管护、烈属权益保障“三位一体”工作体系,凝聚全社会缅怀先烈、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,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!